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学校食堂作为学生日常饮食的重要场所,其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问题备受重视。在广东惠州,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在食用油和食盐的使用上实施严格控制,旨在推动校园健康饮食文化的建设,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
惠州多所中小学及高校已逐步推行“减油减盐”行动计划,要求食堂承包单位在食材采购、烹饪流程、菜品搭配等环节中落实科学用油用盐标准。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食盐不超过5克。考虑到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能量需求较高,但代谢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过量摄入油脂和钠盐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学校食堂在供餐设计中更需注重营养平衡。
为实现这一目标,惠州市教育局明确要求所有承包学校食堂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定期接受营养健康培训。承包方需提交详细的菜单计划和用油用盐台账,由校方和监管部门双重审核。同时,引入第三方营养师团队对每周菜谱进行评估,确保每餐脂肪供能比不超过30%,钠含量符合青少年日推荐摄入量。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食堂已开始采用“低盐少油”的烹饪方式。例如,减少煎炸类菜品比例,推广蒸、煮、炖、焖等健康烹饪技法;使用控油壶和定量盐勺,精确控制每道菜的油盐添加量;选用优质植物油如菜籽油、橄榄油替代高饱和脂肪的动物油或棕榈油。此外,部分学校还试点“无盐窗口”或“轻口味专区”,鼓励学生逐步适应清淡饮食。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油盐并非简单地“越少越好”,而是强调科学配比与合理搭配。惠州一些示范性学校食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用餐习惯和营养摄入情况,动态调整菜单结构。比如,在提供高蛋白菜肴时适当减少调味油用量,在凉拌菜中使用柠檬汁、醋、香草等天然调味品替代部分食盐,既保证风味又降低钠摄入。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制品的比例,提升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供给。
除了技术层面的改进,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同样关键。惠州多所学校将营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知识。部分学校还组织“小小营养师”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菜谱设计和食堂监督,增强其自主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
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也为这一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不少学校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定期发布营养餐报告,邀请家长代表参观食堂后厨,了解油盐管控的具体措施。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也开始主动要求“少放酱油”“不要太咸”,说明校园健康饮食的理念正在向家庭延伸。
当然,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因长期偏好重口味而对清淡菜品接受度较低,导致剩饭率上升;个别承包企业为降低成本仍存在违规使用廉价油品的现象。对此,惠州相关部门正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或取消承包资格处理。同时,通过设立“健康饮食奖励基金”,鼓励创新菜式研发,提升饭菜口感与营养价值的平衡。
展望未来,惠州将继续深化学校食堂综合改革,推动“智慧食堂”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油盐用量实时监控、营养数据自动分析。同时,计划将健康饮食管理经验向幼儿园和校外托管机构推广,形成覆盖全学段的营养健康服务体系。
总之,严格控制学校食堂的食用油盐使用,不仅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必要举措,更是培养终身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起点。惠州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唯有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多方协同,才能真正让每一顿校园餐都成为滋养成长的“营养课”,让健康饮食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Copyright © 2002-2025
Copyright © 2002-2025